商城县:大别山里小山村唱响“产业兴旺歌”-米乐app官方
一块块洁白的葛根粉、一串串火红的红薯、一排排如丝的茶油挂面……12月18日,笔者来到商城县黄柏山管理处百战坪村,看到这里的村子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起各自的特色产业,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唱响了一曲属于自己的“产业兴旺歌”。
“咱们山里不仅风景好,生态也好,适合天然葛根生长,100斤葛根仅能打5-6斤粉,平均50-80元一斤,这段时间我家已卖出8000多斤了。”百战坪土特产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英润指着正在制作的葛根粉高兴地说。
“以前因为山多地少粮食不够吃,山里群众是‘守着金山没饭吃’。”百战坪村党支部书记刘炳江告诉笔者,该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境内森林覆盖率高,温暖湿润的气候造成了山林里有着大量的野生植物,其中就包括葛根、中药材,还有食用菌。2009年,在黄柏山管理处的帮助下,以林英润等8人为首批社员的百战坪土特产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该合作社建立以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林地资源优势,采用“统一品种、统一栽种技术、统一销售”的模式,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户发展葛根、天麻、茯苓、木耳等产业达1000余户,平均每户年收入2万至3万元。
“我家的地流转给合作社用来种植天麻了,每年有固定的租金,平时我就来基地干活,一天80元,一年下来收入比我自己种地赚的钱还要多,我感觉挺满足了。”百战坪村年逾六旬的村民陈昌华高兴地说。
在村民夏忠财家的院落间,一家人正在利用晴好天气,加工、晾晒、捆扎手工茶油挂面。“我们家制作的茶油挂面,以优质小麦粉为原料,用精制食用盐发酵,同时用少许茶油,无任何添加剂及防腐剂。采用流传千年的古法手工技艺拉制,条细如丝,味道独特,营养丰富,入锅易熟,不浓汤,不断条,深受乡亲们的喜爱。”夏忠财说起自家的茶油挂面,满满的自豪感。
据介绍,全村有4户村民入冬后开始制作挂面,每户每年可制作挂面10吨左右,增收5万余元。“茶油挂面”俏销各地,供不应求,已成为豫南地区一道知名的美食名片。
走进百战坪村150亩红薯种植基地,机声隆隆,到处是村民忙碌收获红薯的身影,一片热闹的景象。随着机械化的应用,一垄垄红薯破土而出,摆满了田间。它们个个体态饱满、颜色鲜艳,十分喜人。村民们将红薯去泥、分拣、装袋、装车起运……一道道程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我家种植的是脱毒红薯,该品种具有口感好、产量高等特点,每亩地产量在4000斤以上,主要用于制作红薯粉条。自己种植、自产淀粉、自己加工,生产出来的粉条非常筋道,每斤价格高达15元,年产值40万元左右,效益十分可观。”该基地负责人汪贞月介绍,从红薯种植,到制作红薯粉条,随着产业链的延长,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看似土里土气的小红薯,成了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产业兴旺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商城县把“产业兴旺星”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锚定“产业兴旺星”创建标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选准做强乡村特色产业,通过农产品初加工,推出商城高山茶、红薯粉条、鸭稻米、中药材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开发了一批农家乐和农家民宿,促进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据数据显示,2022年1-9月,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57.42亿元,同比增产4.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40元,同比增长7.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下一步,我县将突出党建统领,围绕特色产业持续发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推进转型升级,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可持续可循环的绿色农业道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商城县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来源:商城县委宣传部 吴文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推荐视频
-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丨东岳老杨脱贫记
- 第九届“博博会”落幕
- 千里援琼 同心战“疫”
相关新闻
客户端下载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