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舞钢:鱼灯花社舞的传承与创新-米乐app官方
近日,在舞钢市铁山街道找子营村文化广场,今年85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鱼灯花社舞传承人王海彬和60岁的县级传承人曹爱丽一起操持工具缝缝拧拧、编折游走,一个鱼灯的雏形逐步显现……
多年来,王海彬潜心鱼灯的制作和传承,至今舞灯有力、声音洪亮。“如今,越来越多人关注关心这个老物件、老手艺、老行当,这是劳动人民的手上绝活。”他曾经担心后继无人,近几年,在舞钢市文广旅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不但申遗成功,而且引来越来越多媒体、部门的关注。
鱼灯花社舞是以鼓、铙、镲伴奏进行的舞蹈表演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上溯至浩朝乾隆年间。“记得爷爷辈就有舞灯的传统,具体始干哪一年无确切记载。”王海彬说,只记得流传下来的一个传说:为歌颂乾隆皇帝的减税功德,同时感谢龙王三太子“鳌”降雨救万民的大恩,当时村民聚在一起扎制龙头鱼尾的鳌鱼灯,并根据河中鱼儿戏嬉游闹的鲜活形象,编排出一套鱼灯花社舞,“一则祈福感恩,二则增加节日欢乐气氛”。
王海彬是鱼灯花社舞的第十代传承人,8岁起即随父亲学习表演技艺并研习扎制鱼灯。1957年从舞阳县高中毕业后,他回村任教,利用闲暇时间扎制鱼灯。最初,鱼灯由小竹棍扎成鱼的形状,用白纸糊其表面,再在纸上用黑颜料画上鱼眼、嘴、鳞和尾。鱼灯由头、身、尾三节组成,均可活动,在鱼肚上安上手持木棍,鱼灯中空处用小竹板和小竹棍制成蜡台,再把羊油蜡安在蜡台上,燃蜡即可表演。后来,当地人又用竹篾扎成单头鱼、双头鱼、石榴花、对子鱼、八字形、升字底等鱼形,并增加了莲花鱼、鱼朝水、双环鱼,用彩绸蒙其表面,用彩纸或喷漆绘成鱼眼、嘴、鳞和尾,鱼肚内设电路并安装电灯,让古老鱼灯增添了些“现代元素”表现力和观赏性增加不少。
在鱼灯花社舞表演过程中,舞者少则10多人,多则70人,各手持鱼灯分排两队,队伍前面各有一个长100厘米、宽65厘米的鳌鱼作为社头。“表演中,如果遇上舞龙社或舞狮社,都要给鱼灯社让路,以示对鳌鱼的敬重。”曹爱丽说如今,随着王海彬年龄渐长,找子营村鱼灯花舞表演队逐渐中她打起了队长的大旗。
鱼灯花社舞所需的伴奏乐器为大鼓两面、大铙两对、中钹两对。表演中指挥者手持指挥棒,两名鼓手各击一鼓,击铙者、打钹者八字排开进行伴奏鼓点曲有三百锤、十样点、上桥、小麻鹊闹竹园等。
在平顶山市,舞钢市历届民间艺术展演中,鱼灯花社舞频频获奖。2018年,鱼灯花社舞表演队还到舞钢市尹集镇张庄社区参与中央电视台农历年三十《传奇中国节》的现场表演录制,扩大了影响力。
在传承和发展鱼灯花社舞的过程中,王海彬、曹爱丽等人既保留了舞蹈原本鲜活、形象、生动、独特的风格,又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从造型到动作。服装到伴奏,都给予了这一古老而朴实的表演项目以现代的内容和崭新的风貌,使表演更加雅俗共赏。(舞钢市委宣传部 杨德坤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客户端下载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