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丨30余家网络媒体走进文字的“家” 探寻华夏文明-米乐app官方
文字是人类的足迹。从5400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粘压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到5000年前古代埃及人刻写在神庙石碑上的神文圣书,再到30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创造的甲骨文,文字推动了历史,也记录了历史。
2月17日,中央网信办举行“团结奋进新征程 奋楫扬帆再出发”2023年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发布启动仪式,河南组织策划的“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作为中央网信办遴选的开年六个重大主题项目之一,在河南安阳同步启动。
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是汉字的源头。它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一样,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但传承3000年以上的唯有汉字。
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字坊,它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用殷商时期青铜器上的典型图案装饰,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标志性符号。穿越字坊,就是通向主体馆的主干道,两旁是由28块青铜制成的甲骨片组成的甲骨碑林,包含着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
中国文字博物馆主体馆为“宣文馆”。采用“后现代”理念,造型以殷商时期高级宫殿建筑形象为基本元素,取材于甲骨文中的“墉”字,即在四面斜坡的夯土台上建造大(太音)室。主体建筑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红黑图案的雕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据讲解员李鑫介绍,中国文字博物馆一期工程于2009年11月16日震撼开馆。2022年11月16日,续建工程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两期工程以及配套建设的汉字公园总占地470亩,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中国文字博物馆整体建设包括字坊、甲骨碑林主题广场、主体馆“宣文馆”、续建东馆“徽文馆”、续建西馆“博文馆”,以及在博物馆东西两侧的汉字公园。
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展“中国文字发展史”展示着汉字起源阶段的文明脉动。从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的刻画符号,到甲骨文、金文、大篆等,再到秦朝大一统结束了诸侯混乱期,“书同文”将不同族群焊接成一个伟大的民族。岁月变迁,天下分分合合,但“书”必“同文”成为汉字顽强坚持的原则,成为华夏儿女剪割不断的纽带。也正是从秦开始,汉字形态再无大变动。
同时,展览展示了近代以来汉字跌宕起伏的传播过程:从蔡伦造纸到印刷术,从新文化运动“废除汉字”的声音,到1960年《简化汉字总表》发布,再到五笔字型输入法的问世……穿越了几千年时空的汉字,与养育它的民族一起,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站在一条小街上,街两旁茅舍俨然,人来人往;突然,一个人牵着一头牛从街的另一头朝你走来,人在右牛在左,越走越近,让人下意识地去避让,那一人一牛却在眼前瞬间变化了,实际的形体崩散,化成一个符号,象形的符号,这个符号也在不停变化,很快化成了简体字――牧......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4d放映厅里,文字的起源已经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解释和考究,而变成了形象生动的故事。穿行在文字博物馆里,一个个躺在故纸堆里的历史证据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博物馆高大宏伟却不失温馨的展厅各个角落里跃动着,散发着时光穿越的魅力。
“这次有机会能够来到安阳,实地感受这些文物,内心的澎湃感油然而生,与3000年前的文物近距离接触,你会发现真的不一样,我们常常在提倡讲好河南故事,更重要的是讲好中国故事,让我们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传播给更多的国外的朋友,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担当和使命。”中国日报网中部区域政务负责人刘高磊说,他想通过自己的笔和镜头,来记录和展示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推荐视频
- 卢旺达留学生爱吃中国妈妈包的饺子
- 惊艳!用中国传统色打开锦绣山河
- 新年迎好运!"七彩祥云"现云南大理
相关新闻
客户端下载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