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河南许昌:“亿元村”里话振兴-米乐app官方
人民网许昌2月5日电(尚明桢、慎志远)利牙外露,红舌翻卷,龙须上扬,双睛炯炯有神,龙角更是直指天际,显得威严无比。2月4日,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53岁的陈俊甫娴熟地编扎着,栩栩如生的龙头愈发精致。
陈俊甫制作的龙头惟妙惟肖。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早上五六点都起来忙,这都快两点了,还没吃上一口饭。马上都正月十五了,咋还有客户下订单。”陈俊甫笑着说:“昨天刚12000元卖出去一条30米的龙,过年前后至今,一天大大小小的龙得卖十来条。”
霍庄村是全国有名的社火、戏具之乡,其社火道具生产已有160年历史,全村8个村民小组535户2392人,从事社火、戏剧道具加工和电商的有300多户,生产的舞龙、舞狮、旱船、舞扇、盔帽、服饰、胡须、戏靴等300多种社火和戏剧道具产品,畅销新加坡、日本、英国、法国、美国等地。2018年至2019年,该村社火、戏剧道具销售额连年突破2亿元,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授予“亿元村”称号。
訾小会女儿陈冰正在向记者展示制作的头饰。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没想到今年真火爆,过年都没歇住,早知道我提前多备点材料啊。”55岁的訾小会一边摆弄着手中的头饰一边说:“顾不过来,俺闺女也回来帮忙了。”
霍云龙接受本网记者采访。邢隽雨摄
村西头,22岁的霍云龙正专心致志地给手里的舞狮眼睛上色。“狮子的眼睛很考验技术,我练习了很久,才逐渐能把凸起的眼睛涂成一个标准的圆形。眼皮的褶皱制作粘合也很讲究,确保眨眼时灵动活泼。”霍云龙耐心地介绍,一个漂亮的狮头要经过多道工序,从制模,做壳子(毛坯),打磨壳子,喷漆,到上色,做内衬,做眼皮,上狮毛,做耳朵,挂铃铛和彩绸,一步都不能马虎。
“从去年年底开始,生意异常火爆,最多一天卖出23只舞狮。”霍云龙谈到了热爱与传承:“从小就看父辈们制作这些东西,心里一直对传统手艺很有感情。在家创业,一方面能照顾父母,另一方面也想将传统的社火工艺发扬光大。”
“俺村家家都有手艺人,现在年轻人都能挑大梁了。”霍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霍军政欣慰地说:“年轻人脑子活,路数广,又懂电商,为村里社火道具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希望。”
霍军政打小跟着父辈学手艺,家里主要以做传统狮头营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年奔波在外的霍军政瞅准时机,于2003年在浙江温州注册公司,生产销售传统社火道具,生意红火。“江浙一带文化活动丰富,需求量较大,霍庄的好物件很受欢迎。”
2014年,乡镇干部不断动员霍军政回乡竞选村支书,一句“是条汉子你就回来带着大家一起干”,让霍军政最终抛下温州打拼多年的生意,一头扎进带领群众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传统的东西坚决不能丢,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更重要。舞龙舞狮等传统产品形象可以更新颖,颜色搭配更洋气,更好迎合市场审美跟需求。”霍军政说,创新精神要体现在产品样式、颜色,市场等方方面面。
今年30岁的霍帅兵是霍军政的儿子,父亲“班师”回到老家,霍帅兵也“不得不”把事业往家里“挪”。刚开始,霍帅兵非常不解,“温州那边干得好好的,回来弄啥。”回来后看到家乡的产业基础好,发展快,搭乘着电商物流的“东风”,“农村也能干大事。”霍帅兵兴奋地说。
最近几年,“汉服文化”,似乎有着一股跃跃欲试的“出圈”势头,各种以“国风”“古风”为名的类汉服设计迅速走俏,深刻影响着社会审美与流行趋势。此时,霍帅兵看到了新路子,制作中式传统服装。
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的霍帅兵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自学服饰设计,用电脑绣花制版,设计纹样,制作样衣,再到批量生产。短短两三年,公司发展得小有规模。
“老一辈吃苦耐劳的精神,传统手艺人的坚守,我们都不能丢。但是,我们年轻人更懂市场需求,社会审美。”霍帅兵欣慰地说:“去年年底至今,市场复苏让我们很激动,订单一个接一个,我目前还有一千套汉服订单,就等着乡亲们过了正月十五,陆续上工赶制了。”
“我们将以霍庄村社火和戏剧产业基地为中心,整合全村加工企业和加工户,建立全产业链产业集群。打造社火和戏剧文化街区,延伸社火和戏具业态链,加快规划建设社火和戏剧文旅小镇,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灵井镇党委书记王伟峰介绍,产业基础好,年轻人留得住,霍庄村乡村振兴的路子会越走越敞亮。
天初暖,日初长。在浓浓的年味中,阳气升发的春季开始了,霍庄村生机勃发的春天也开始了……
(责编:尚明桢、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